今天是:

高校思政当找准三个“点”

作者:光明日报    新闻来源:宣传部    点击数:   更新时间:2017-03-28

 

高校思政当找准三个“点”

 

《光明日报》近日刊发的《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》专栏报道指出,“多数老师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这一层面,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‘教书和育人相统一’还有很大差距”,笔者对此深有同感。

  教师与学生“互不为难”,一些教师言传与身教分离,师生关系“平淡”…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,概括起来就是“时代感和吸引力”不强。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、新技术,面对作为“数字原住民”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新特点、新需求,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生动起来,构建“师生共同体”,让教师与学生相伴“从游”,才能吸引学生、引导学生、教育学生。

  在笔者看来,构建“师生共同体”,实现“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”,高校思政工作应当找准学生的三个“点”。

  首先,找准学生情感的“触发点”。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存在,都有独特的喜怒哀乐,都有被理解、被接纳的需要。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。”师生“面对面”,才能“心连心”。高校教师、思政工作者只有真诚关心学生学习、生活的方方面面,帮助学生解决困难、纾解压力,才会赢得学生对老师、对学校的情感认同。

  当下,不少大学机器式运转、教师海量式教学、学生程序式听课,造成师生接触的时间有限、场合不多。有鉴于此,高校要多想办法,增加师生相处的机会,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。

  其次,找准学生求知闻道的“困惑点”。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,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,面对真假难辨的、碎片化的信息,大学生常有困惑、时有不解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、思政工作者主动回应疑惑,“动之以情”,走进学生内心,施加人格影响,使学生从情感上能动地与教师对话;“晓之以理”,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接受的信息加工转化为理性认同;“导之以行”,引导学生化解心中的困惑,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。

  再次,找准学生思想的“共鸣点”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:“教育的本质意味着,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而没有价值观的契合、思想的共鸣,“摇动”“推动”“唤醒”显然无从实现。

  作为传道者,高校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、信道,才能担得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。在传道过程中,则要多多创设关于理论热点、焦点事件的讨论机会和平台,衔接好线上与线下,通过理性的论辩、争鸣,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,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、看待外部世界。师生“从游”,共同思考、辨明方向,才会形成“价值共同体”,才能实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。

  “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,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、照亮前行的路。”以今天在学生“身边”的工作,影响他们未来走向“天边”的旅程,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,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所在。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,找准学生的三个“点”,破解难题、解开疑惑、赢得认同,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:“因事而化、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。”

    (作者:肖波,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

        (《光明日报》20170219 02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