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首页 - 他山之石 - 正文

【他山之石】常州工学院:共建共享 教体融合 协同育人

作者:       点击数:   更新时间:2020-11-11


在新时代“健康中国”和“体育强国”战略背景下,各省份正全面加强“教体融合”探索,夯实学校体育基础,积极推进“一校一品”建设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。近年来,常州工学院以常工院·江苏女子手球队为载体,通过三方联办,开启了以大学为基地,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、纵向与中小学衔接,“省队校办、教体融合”建队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。


共建共享,培育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学生


学校按照“三方共建、以市为主、驻校办队”的原则,坚持专业发展与普及提高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,以手球队建设为抓手,不断创新体育育人模式,积极打造以手球文化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,熏陶和引导学生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。

1.探索开放多元的联合办队模式

省体育部门负责手球队编制管理、日常经费保障、业务指导;市体育部门负责手球队日常训练与管理;学校成立相应机构,选派手球国际级裁判、骨干教师参与运动队的训练、管理、科研等辅助工作。新模式打破了运动队由体育系统独办或由高校独办的旧体制,开创了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,有效地拓宽了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渠道,让办队模式由封闭的单一模式向开放多元的联合办队模式转变。

2.提升学校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

“省队校办”模式开创以来,手球队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,获得了13届全运会桂冠等10多项全国冠军,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运动员41人,为江苏省、为学校争得了荣誉,为校园手球运动普及与提高夯实了基础。学校成为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,《中国体育报》《江苏教育工作简报》和江苏体育休闲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。

3.传播校园体育文化

每年承办高水平、高级别手球比赛,发挥竞技体育引领示范作用,向师生传播体育文化,营造热爱体育、崇尚运动、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,将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中。


教体融合,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健全学生


聚焦“教会、勤练、常赛”,注重“教知识、传技能、练素质、育品质”,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,推动体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提高学生强身健体的自觉性和实效性,使课堂体育向课外体育、校友体育、社会体育服务延伸。

1.“学、练、赛”多渠道育心育体,服务人才培养

在体育课中增设手球项目,激发学生对手球运动的兴趣;在二级学院成立手球队,聘任江苏女子手球队队员任教练,使她们与学生融为一体;每年举办“常工杯”校内手球比赛,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队员组建校手球队,并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比赛,加强校际交流与学习,促进对外宣传;举办手球裁判员培训班。多渠道育心育体,培养学生综合能力。

2.引进手球专门人才,配齐配强3支队伍

聘任手球队主教练、原韩国国家队奥运会冠军教练金甲洙(韩籍)作为学校兼职教授;引进原手球队队长、球队领袖和灵魂人物到校工作,拓展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途径;引进手球裁判专业人才,设立手球服务中心机构,配齐配强“3支队伍”,为培育手球特色打下坚实基础。

3.注重榜样引领,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

除在竞技层面上给予学生感染和引领外,学校非常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。“江苏女手”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,孕育了独特的“女手精神”和“女手文化”,学校因势利导,教育和启迪学生,弘扬体育文化精神,拓展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新途径,积极构建以手球文化为核心的校园体育文化,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。


协同育人,搭建教学实践平台提升学生


秉承立德树人理念,通过承办体育赛事活动,为校企、行校、政校合作搭建平台,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,在实践中践行育人责任。近年来,学校近千名学生先后担任多项赛事的组织对接、媒体安排、现场场务、播音主持、随队翻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,与学生所学专业、课程或兴趣契合,全面提升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,并展示着常工学子风采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,也呈现学校面向社会、服务地方的理念。


(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,作者:王红福 周中军 周云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