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月16日,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举办“AI&HI:人文学科数智化的挑战与机遇高峰论坛”(AI:人工智能、HI:人类智能)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、博导胡晓明,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博导刘永谋,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博导朱春阳,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、博导杨庆峰等专家学者、行业大咖,深入探讨人文学科数智化转型中的伦理、方法与技术问题,意在推动AI与高校人文学科的协同创新。
学者大咖的普遍共识——AI在不断且快速发展,生成内容的产业化日渐成熟,AI对文科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影响,甚至将彻底重塑文科教育。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务,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文科人才,给既有的文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“AI对文科生的就业冲击很大。文科生主要技能是能写、能说、会外语。AI翻译来了,会外语不那么管用了。而写和说的技能,如果写得不如DeepSeek好,说得不如DeepSeek好,用人单位为什么要用你而不用AI呢?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认为,科技与人文的全面融合,是实现优质教育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之策。
复旦大学教授朱春阳举例,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与饿了么小哥相撞受伤,电话里的父亲百感交集,上派出所要用到的监护人委托书。父亲欲连音赐教,女儿说,不用了,她用AI拟好了。行文工整规范,教授汗颜,AI比起他来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显然,小学生的例子能说明,AI确能解决不少麻烦。台上说得热闹,台下却听着焦虑。台州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大二学生韦晓婷伸手去拍大咖的PPT,眉宇间似有忧伤和迷茫。
她知道,AI不只是强化版的搜索引擎,它还能写发言稿、总结材料、文案和策划。她刚知道,AI已经让不少人没了饭吃——听与会资深新闻界人士说,AI写的消息稿,四平八稳、方方正正;AI生成的短视频,利落干脆,观感上乘;AI主播已在新闻内容生产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……她说,太难了,一毕业就失业了吧。
大咖们普遍认为,传统的文理工管的学科设置已经不适应智能社会的发展。人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,应坚守人文精神,捍卫人类的尊严与价值,在理想状态下,高校学科调整和改革应该通盘考虑。未来学科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能随着新科技的注入灵活调整,带有较强的弹性、灵活性和流动性。
“过度依赖AI,势必会削弱思考、探索的能力。”如与会的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、高级记者黄保才所言,AI是助力学术发展和每一个人文学科领域澎湃向前的工具,而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价值。
价值何来?专家们说,相比于理工科教育,文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习惯有先天优势。未来的人文教育更需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,强调情感教育,努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、对话、沟通和合作能力。因为人际交往能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人类技能之一,必须自觉地加强对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。
——发布于2025年5月17日《台州日报》
http://paper.taizhou.com.cn/taizhou/tzrb/pc/content/202505/17/content_228299.html